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志成·强学术】专家引领 学术赋能——初中部集体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堂

11/10/2022 12:00:00 PM 阅读:2386次

责编 | 袁京莉

审核 | 郭莹


为了进一步推进落实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近日初中课程中心组织各教研组开展了第二次《专家引领 学术赋能·学习新课标 践行新课堂》的新课标研讨专题活动。

我校语文组、数学组、体育组和信息科技组请来专家,现场为老师们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语文组

我校语文教研组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落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特邀请西城区研修学院教研员李朝晖老师莅临我校指导。

李老师首先对李庆莉和张旭老师的两节区公开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接着李老师向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了“新课标”的解读。刘书记向李朝晖老师表达了感谢,并对全体语文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语文组全体老师收获颇丰。

向上滑动阅览

郅彤老师:

新课标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次变革,能更好地指导教师最大程度地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目标。课程改革非常关键的一环是教师自身的变革,只有教师首先转变思想,才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各项核心素养。

“双减”背景下,新课标无疑能够更好地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体设计、作业设计、评价设计等,都要比之前做的更加系统和精确,才能真正将新课标落到实处。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单凭一位老师之力即使完成也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此时,备研组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感谢我们语文教研组和备研组,集中力量做大事,有人引领,有人落实,大家勠力同心,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


袁梦莹老师:

学习新课标,令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便是群文教学的理念。教师的目光不是仅限于单一的文本篇章,而是立足单元整体,设计主题,形成统一的教学链条,在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下,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使用价值,彼此联系,相互映衬,最终达成提升学生系统的语文学习能力链条,提升语文学习的系统性、规范性、精准性。

李朝晖老师还特别分享了北京四中、13中的单元专题教学案例,形象直观地让我明晰了单元专题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特别是其中语文作业的设置分为基础知识作业、基础能力作业、综合能力作业、现实情境作业令我印象深刻,也启示我在自己的作业设置中做好分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更多的是理念的更新,更新单元整合教学理念、更新生活中的语文教学理念、更新时代性典范性教学理念、更新情境性实践性教学理念,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更注重利用语文课堂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育人理念。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相信我的语文教学生活会有更加精彩的相遇。


洪珺老师:

李朝晖老师先从自己的学习体验出发,通过2011版和2022版新旧课标比较,带领我们领会新课标精神;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听完讲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下面是我的三点收获:

一、通过讲座,我更明晰了新旧课标的变化。李老师非常具体地把新课标的变化带着我们梳理了一遍,比如2022年版新课标第三部分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部分,新增了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新增了第五部分学业质量(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第六部分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部分。然后李老师又结合关键词进行阐释,加深了我对这些变化的理解。

二、讲座中我对“育人”有了更深的体会。新课标的核心由从“以人为本”转到“育人为本”。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解决问题为中心,从而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育人为中心。作为语文学科,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围绕着核心素养完成学科化、具体化的育人功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情境创设研究。“情境”,在显性层面是与现实生活接轨,在隐性层面是与学习规律接轨。情境任务应该触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态等。如何让学习者在情境中经历完整、充分的建构性学习过程,之后又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迁移所知所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课标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与时代同步,是对教育教学本质认识后的新表达,作为一线老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


李璐老师:

学期伊始,认真阅读了新课标,将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和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做以比较。比如任务群这个高中已经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命题如何落实到初中。初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自主生成情况接受度如何?但由于对学情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研情况的不了解,始终感觉隔靴搔痒。昨天听了李老师的解读,发现自己真是井底之蛙,众多的案例让我发现同行们已经做了如此之多扎实的工作,也为自己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

1.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脑海中时刻有根弦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中之重。

2.“一体设计”为导向。通过大单元大任务群的学习,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网络。

3.“核心素养”为导向。李老师说要进行逆向设计,基于核心素养,遴选课程内容,创新评价方式。

4.“学科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所得,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自主生成,亲历探究、实践、体验、反思以及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的过程。


刘明老师:

李老师带来的新课标解读培训对我个人有很大帮助和启发。第一,自学新课标时,最大的困难是苦恼于没有相应的例子给予直观形象的解释。李老师在解读的过程中不仅阐释理论,而且配以各区鲜活的研究实例,讲解如何设计单元教学,从建构到修改再到成型,让理论落到了实处,也给了老师们根据新课标设计教学内容以具体的思路。第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同时连接着小学和高中两个学段。李老师的解读立足初中学段,同时涉及高中课标,让老师们对课标有一个体系性的纵向认知。第三,李老师的解读结合了中考题,让老师们进一步感受中考的改革方向,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重难点该如何设置调整。第四,语文课作为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涵养学生人格的重要阵地,应特别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养成。要牢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汪洋老师:

李老师对于语文学科新课标的解读让我对于语文情境化学习路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进行语文大单元的学习,设置适合的情境、整合语文教材和其它相关的内容,加以方法指导和资源的综合,来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其实已经有类似的尝试,新课标的发布使我们的规划路径更科学,在设计时应注意整体安排,统筹布局,不仅要考虑大单元还要考虑这个大单元教学在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整个学段中所承担的作用是什么,所能提升的素养是什么,指向初中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与小学及高中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大单元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优势环节,可以以多种方式去寻求老师和小组同学帮助,可以实现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文化见识和修养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


李庆莉老师:

有幸聆听了区教研员李老师的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思考与案例分享》,感觉获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课程实施增强了情境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尝试设计多种活动,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采访、调查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是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其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了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帮助学生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课程标准也会带来教与学的改变。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都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会带着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同时,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要终身学习来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


孙晓燕老师:

听了李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有收获。新课标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以及对学业质量方面的要求和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教学的重点。我们必须深知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清楚自己的使命,不忘教育初心。充分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作业,注重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


张旭老师:

李朝晖老师的讲座从“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增加核心素养目标”“优化学段目标要求”“发展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这些方面正是新课标的变化。聆听之后感觉自己获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有关“学业质量标准”的解读,在此之前我的课堂设计总是从“要教什么”出发,围绕学生是否能学会我要教授的内容展开设计。李老师提示我们现在课标中强调了“学业质量标准”,也就有可能意味着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先考虑如何考察学生的学业质量,再展开设计。如此一来我们在思考“教什么”时更有方向,未来的教学设计也就轻松了一些。同时,明确的目标会让课堂更有效率,这也充分呼应了现阶段的“双减”政策,个人认为这也可能是课标对“双减”政策的一个呼应。


朱立莉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动是增加了18大任务群,而新颁布的语文义教课标也从课程设置上保持了统一,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无疑成为语文课程设计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我对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有如下三点认识。

一是学习任务意味着教师角色转变,但绝非退却。学习任务的目的是摒弃以往教师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纳的陋习,而是渗透做中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教师退到背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转变意味着,教师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花费更大的精力。教师需要调研学生最真实的学情,为学生设计学习工具,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脚手架的辅助下,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

二是学习任务设计需要具有阶梯性。我们在提倡学习任务过程中,总是希望给学生搭建擂台,做出个成果,如做出个展示,编写一本集子,排练一个话剧等等,似乎活动不大,就无法起到掷地有声的效果。以成果为导向,自然无可厚非,但这提高了教学设计的难度,即教师需要以结果为导向,像一个游戏开发者一样,设计流程,然后给每个环节挖坑,让参与者一步一步走向终点。如果学习任务设计缺乏某一环,甚至某两环,那便意味着,学生需要空手跳高,或许1米还可以,但一旦上升到2米,学生再努力也上不去了,而我们还在困惑——学生为什么上不去呢?看似荒谬,实则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常有发生。

三是学习任务设计可大可小。如上文所言,最终出个成果固然理想,但聚焦到一节课堂,围绕一个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也具有意义,毕竟,对于目前的一线教学而言,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还是教师每天需要做的事情。至于像打破课时教学,每个人具有一个个性化选题的专题教学,虽然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目前并非在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年龄段,任何一名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开展的。因此,教师在落实学习任务群过程中,绝不应该忽视一节课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虽小,理念在其中,学生在本节课有所收益最重要。

总而言之,学习任务群其实是多个学习任务的组合,既然是多个任务的组合,那学习任务之间一定具有连续性和阶梯性,就像一个集体一样,每个人都具有个性,在团体作战时,一定是集体有一个共同作战的目标,在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作用于共同的目标,而这其实也是现在所提倡的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


于子瑄老师: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素养”的表述更改为“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新增语文学习任务群,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以及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这次的更改具有重要意义,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大单元教学区别于单篇教学,比单篇教学涵盖了更丰富的内容。教师预先对教材单元进行整合并提炼出一个核心知识点,将该核心知识点转化为一个具有真实情境的驱动性问题,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单元学习,以大单元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调动综合归纳、迁移对比等高阶思维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展示交流和评价总结的探究式学习。大单元教学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教学。

本人也曾在七年级就“天下家国”主题单元进行过大单元教学尝试,今日有幸听到区教研员李朝晖老师的深入解读更加明确未来将要在不断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在实际课堂中实践,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勠力同心,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


数学组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数学教研组邀请了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崔佳佳老师开展了一次题为“阅读·思考·实践”的讲座。

崔老师先解释了为什么以“阅读、思考、实践”这三个关键词作为题目。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纲领性文件,需要所有老师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崔老师用独特的视角,对课程标准具体体现的“三会”与关键能力进行了表格分析,解读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崔老师的解读,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深受启发。希望一线教师能积极学习新课标,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崔老师以“推理能力”为例,阐述了核心素养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现阶段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要整体看待核心素养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接下来,崔老师将她现阶段所做的关于“初中生运算能力”的一系列研究以及西城区各兄弟校做的一些实践成果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分别介绍了如何帮助学生明确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要学会观察和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的运算策略;并通过运算,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崔老师还列举了许多研究过程中的实例,从小学自然数的运算到初中实数的运算再到式的运算以及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运算,强调了运算的一致性,从点到面来指导老师在备课中要有整体观,并在日常教学中将这种整体观慢慢传递给学生,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向上滑动阅览

陆鸿竹老师:

今天听了崔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崔老师主要以运算能力为载体,讲授了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尤其要关注运算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运算对象、运算法则、运算思路以及运算灵活性;对每一个细节要有深刻的思考,例如加不加括号问题;我感觉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对教学细节要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挖掘数学本质,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


杨盼足老师:

今天听完崔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崔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近期在“运算能力”维度的一些研究心得,也为我们分享了许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不仅仅是在某一节课、某一个阶段,而是要关注同一能力和素养在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而学科素养的整体性也应该体现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在不同阶段的整体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对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以更好的将学科素养的整体性传递给学生,启发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冯巧丽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专家对新课标案例的解读和实践的分享。专家用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贯穿整个过程,使我在这次的教研活动中受益匪浅。回顾自己这两个月来的教学,思考交流还是少。经过这次专家的讲座,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多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看到了“推理能力”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不同要求;明白了初中阶段运算中对代数式结构和意义探讨研究的重要性;学习了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思考了“怎么算、为什么可以这么算、怎么算得更好”等等。这次的专家讲座,让我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既是好的教书匠,也是好的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习的能力。


刘璐老师:

听完了崔老师的讲座,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教学的整体性及教师对于教学自身整体的把握,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井满老师:

崔老师以点代面,以阅读思考实践为主题与我们交流了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讲座,我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了解到小、初高三个阶段对素养的培养是螺旋上升的,也感受到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标准,是需要每一位老师学习遵守的。除此以外,针对运算能力,崔老师用不少实例让我感受到了初中阶段运算的内涵,明晰运算的对象,理解算法,选择合适的策略,这都是为了规范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次讲座让我对初中阶段的数与代数有了整体的把握,让我对运算过程以及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讲座最后更是通过一道具体的数学问题,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解题想法,让我明白教师不能阻碍学生的思考,对问题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法。


周明远老师:

今天聆听了崔佳佳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数学教育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新课标中给出了明确回答:无论我们的学生今后是否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职业,我们都希望他进入未来社会后,可以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这“三会”的主要表现就是我们一直在提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需要经历一个范式层面的改革,要从教知识转向为教素养,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首先就是教师要经历一个蜕变。如何做?崔老师今天帮我答疑解惑。崔老师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算能力为例,结合具体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将素养的内涵进行细致解读,逐字逐句分析,带领我们一起思考,同时将理论与初中教学内容从观念、意识、实践上整合,整体把握,关注运算教学的过程,深刻理解运算对象、法则和运算的思路,将素养切实落地,将我们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发展学生能力层面上,以立德树人为本,充分研究学生的想法和认知基础,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怎么学?”整个讲座大家的研究氛围很热烈,我们一起思考着讨论着崔老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各抒己见……这样的形式个人非常喜欢,也觉得意犹未尽。期待后续。


体育组

体育教研组邀请了北京市特级教师陈建勤老师做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优化与创新”专题讲座。

陈建勤老师在讲座中再次提到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以及对新旧课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新版义教课标指出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三个方面核心素养虽然从理论框架上看相互独立,但在实践中是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既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即不能这节课培养运动能力,下节课培养健康行为,再下节课培养体育品德。应每节课都要致力于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每节课的累积,促进学生全面形成体与健康核心素养。

讲座的最后,大家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是核心素养,落脚点也是核心素养,教师为核心素养而教,学生为核心素养而学。

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师生的情感体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让教学走入学生的心坎。


向上滑动阅览

王晶老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自己对新课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与此同时,通过专家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自己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加准确的目标。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中践行,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如何能让自己的体育课对学生起到引领的作用?这些内容都要自己在今后的体育课中进行摸索并且落实。

在今后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组合性技术的学习如:跑 跳相结合,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要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增加课堂学习的多元性,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


王梦媛老师: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标准》中选择的测试内容,突出了对发展和改善学生健康有直接影响且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肺循环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具体要求,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体质健康评价的要求。


王泽键老师:

陈老师今天为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优化与创新》为主题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对新课标以及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的的体育教学工作应该更多地融入核心素养,而大单元计划就是最好的融合方式。陈老师从8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陈老师分别讲述了马上要进行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逐项讲述了练习方法和练习建议,干货满满,让我们的目标更清晰。


宋满星老师: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2年版课标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体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名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重点关切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帅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定教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整体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制定学习目标。2022年汉课标强教帅结合学校与学生买你,基于体育与健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制订与细化学习目标,并根教肯促进教帅应以学定教学汉课标强教帅结据学习目标确定达到不同水平的内容要求与业要求,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情境。教师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标中。为比,体育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内涵,可能的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优化教学态度,提升教学专业素养,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第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新课堂。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保证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和练习质量。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让课堂成为比赛的常态,在比赛中增强运动能力,提升学生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

鉴于以上的学习和思考,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时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対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教会、動练、常赛”建沟“学、练、赛”体的课堂教学体系。把最好的体育课呈现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徐艳丽老师:

今天的再一次学习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陈老师讲的新课标意义,让我知道教学是围绕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评价,也让我思考到如何将体育课内容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就像陈老师说的:无论理论知识还是陈老师讲的都要自己去思考,自己要多琢磨。从教材到课堂如何进行教学化处理;从课堂到应用需要一体化施教。明确新课改“教会、勤练、常赛”的新要求,把握“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


王普老师:

听了陈老师今天的讲课后,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又有了深刻的体会,从大单元教学到核心素养,从评价标准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陈老师讲了好多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自己欠缺的太多了,自己私下一定要好好学习,多看书,多琢磨,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想法付诸于行动上。其次,在常态课上,如何教好学生管好学生,如何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我又应该怎么做呢,我要好好想想了。


赵静老师:

陈老师细致解读了《2022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对初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个项目给予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收获颇多。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体育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有了全面的认知。陈老师对比了2011年版课标和2022版课标,一张图片,让我们清晰地学习到两版课标的相同点和发生的变化。新课标是一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标准,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习评价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我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标,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组

我校信息科技教研组邀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王飞老师做了一次题为“过渡时期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思考——准备、实践”的讲座。 

王老师在讲座中围绕着新课标教学准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这个过渡的阶段,老师手中没有教材,王老师要求老师们利用现有教材加入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断完善新课例。主要从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为脉络,结合七至九年级对应的互联网应用创新、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跨学科融合4个主题模块为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

王老师具体介绍了相应的开源平台,如何读取和分析开源数据,如何获取特定的数据放到指定的应用中。并且推荐了相关的书籍供老师们参考。在物联网实践与探索这个模块中,王老师重点介绍了相关的逻辑结构,比如物联网的感知层,包括获取信息和数据采集;物联网的传输层包括接入网络;物联网的应用层,包括管理平台和创意开发等等。在技术实现上,王老师提供了数据采集的工具,比如传感器介绍了入网的设备,比如相关的接入互联网接入的设备,还介绍了相关的平台管理,如何用身份证号去登录,如何进行数据管理,在最后的数据应用上,王老师阐述了平台反馈和系统应用老师们的收获都非常大。 

在人工智能这个教学模块中,王老师具体阐述了相关的宏观知识要求,整体要把握,不求特别难,特别深。对于相关核心的内容要做到数据的处理,抓基本的过程,对于学科视角要求老师们求解问题,做到人机智能差异,对于实验模拟环节要做到功能复现原理,初步解密对于方向把控环节,要意识到到自身不足,向未来方向学习。

信息组全组老师认真聆听学习记笔记,收获都非常的大。为过渡期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提供了方向。


向上滑动阅览

邓硕老师:

王飞老师这次主要讲了过渡时期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思考,准备实践,主要讲的是如何准备这里从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关注综合任务解决,这里要是指知识点不孤立。之后强调了原理,实践并行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科思路引领,注重学科主体下的任务解决。之后解决方案的推广同质问题,深化迁移。多样评价方案,答案可以不唯一,内容多元。学完之后我的收获非常大,在知识结构上我理清了知识,脉络整理在实践路径上,我学会了案例开发的方法和操作范式,在工具实验上我对工具进行了探索,准备应用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当中。尤其对互联网应用与创新这一块非常感兴趣,在实践过程当中要在线生活搜索遴选数据和资源管理网页编辑和发布安全防护数据备份,这些都是指应用活动,在原理层面呢,要学习协议编码,数据传输与呈现云计算云存储,这些都属于观察与操作实验。我学习到了,要从数据获取、数据管理、数据发布,数据应用角度入手进行研究。


邱志锋老师:

通过此次聆听北京教育学院王飞老师的分享,让我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最深刻的是信息科技的课程价值在于育人,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科技核心素的时代任务。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从重技术到重科学,从重知识到重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未来而教。我们在章节的课程设计中,始终围绕着落实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尤其在课程伊始注重确立价值观,培养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其次要厘清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学段目标,结合校情学情,从旧教材中挖掘新意义,比如积极挖掘跨学科主题,在不同的课程中寻找可以落实信息素养的项目主题,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在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张海涛老师:

王飞老师的讲座很有深度,我学习了很多。在学习完讲座内容后,我也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思考。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课程设计中学科素养的培养很重要,我强调引导学生思考,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更接近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在专家的引领下,老师们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收获,感谢专家的指导,让老师们通过学习赋能,也进一步推进新课标落实,让新课标真正在课堂落地。希望我们有更多的专家莅临我校,为我们的老师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