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志成史话”之三十五:民乐声声忆当年

12/2/2019 3:59:00 PM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 阅读:2927次

“志成史话”之三十五:民乐声声忆当年

撰稿:恽阮 / 编辑:胡晓梅 吕曦 / 校对:张大陆

音乐教室里鼓乐齐鸣。古朴典雅、跌宕起伏、委婉动听的旋律,从聚精会神的演奏者手里犹如一股清泉向外流淌。乐手们丝丝入扣的演奏吸引了众多的同学在窗前门外驻足围观。各种民族乐器的音响、音色的魅力,让人听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是60年前我校民乐队排练时的情景。无标题.png

三十五中民乐队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时叫国乐队,是由学生自己自发筹建、自己管理、自己策划资金慢慢发展起来的。北院教学楼楼梯下面的斗室是民乐队存放乐器和队友开会、切磋技艺的小小空间。简陋的条件铸就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学校经费困难,没有支持乐队活动的专项开支。报考乐队需自带乐器,于是有的寻亲访友去借,有的自制,当时一位高中同学用一高筒铁罐头盒,插上旧琴杆,制成了一把音色奇妙的二胡。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民族音乐的魅力,共同的爱好,良好的个人素质,以队长为核心的团队精神,紧紧地把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凝聚在一起。当年乐队的一切运作,都是靠同学们的“自理能力”:使用的曲谱版本,到专业团队的民乐团去借,然后自刻自印(蜡版油印);买不起的乐器、演出服、谱架、折椅也是去借。排练、演出无论在什么地方,从没有家长陪伴接送。那时一切被邀请的伴奏和演出都是无偿的,没有水与饭的招待,更没有车接车送。学校食堂那辆平板三轮车就是乐队运送折椅、谱架、打击乐器的交通工具。1958年以前,没有条件请专业老师来指点,老师工会活动室内的电子管收音机和电动唱片机用来收听广播民乐团演出的曲目和唱片,从中寻求乐感和演奏特色。

是音乐老师把同学们带入音乐这个神奇的王国,使大家第一次欣赏《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光明行》《渔舟唱晚》……这些民族音乐中的精品。通过老师生动细致的讲解点评,使同学们深深感到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尽快提高演奏水平,队友们刻苦练习演奏基本功。拉二胡的常用左手指在右手背上练柔弦;吹笛子的嘴里发出“吐苦吐苦”的声音在练笛子的吐音;打击乐的队友默念着锣鼓经。他们经常嘴里哼着曲调,手里比划指法,真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无标题2.png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演出的增多,民乐队在校内外宣传、普及民族音乐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报名要求加入民乐队的同学越来越多。19571959年这段时间,三十五中民乐队在全市中等学校中已小有名气了。没有民乐队的学校,如二十九中、师大女附中、女八中、女九中等经常请我校民乐队为他们的舞蹈、合唱、话剧等伴奏配乐,获奖后去电台录音。特别是国庆十周年庆典,我校民乐队以出色的演奏水平和良好的个人素质被选中,入编包括专业团队在内的庆典游行和民族乐队,演奏作曲家刘炽的《万众欢腾》。这是我校民乐队第三次参加天安门的庆典活动。无论是烈日下的排练,还是夜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彩排演习,队友们一口干粮一口凉水,不怕苦和累的表现,以及出色的演奏水平,令专业指导老师十分感动,也受到了游行指挥部的多次表扬,为三十五中赢得了荣誉。

随着国力的增强,学校的经费也开始向民乐队倾斜,购买了一些民族乐器。党支部、学生会都很关心支持乐队的工作和活动。班主任老师也为班里能有民乐队的同学感到高兴,大力支持这些同学的活动。

民乐队的队长先后是李燕生、刘厚垣、徐宥山、于铁山、尤秉奇。1959年毕业的苏椿演奏横笛很有名气,后来到广播文工团。还有很多队员毕业后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母校争了光。

几十年来,三十五中对艺术教育的坚守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学校的民族管弦乐团被北京市教委冠以“金帆乐团”的最高荣誉称号。100多人的学生民族管弦乐团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多年来,乐团以“高水平的金帆团,高品位的金帆人”为追求目标,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取得可喜成绩。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校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