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新华网 | 朱建民: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不仅需要理念还需具备素养

9/14/2017 10:18:00 AM 新华网 阅读:21931次

报道链接:点击查看详情

微信图片_20170914102226.jpg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发言 摄影:新华网 夏添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 

由新华网主办的“首届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峰会”近日在京如约开幕。在聚焦于“我国中小学校课程信息化的优秀实践与发展趋势”的圆桌对话中,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围绕“如何更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等话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三十五中如今做到的‘一人一课表’正是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如果没有信息化,这种教育的个性化选择是不可想象的,也根本无法实现。”


“走班制”实现学生教育“个性化”

“实现每一个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就要帮助他将自己的潜质、优势跟他的学业和他今后的发展结合。所以现在三十五中在高中部推行‘走班制’。”朱建民表示,三十五中实行“走班制”的核心是把主动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目标来选择课程和老师。

学生选择权的实现,不仅要基于丰富多元的课程选择,还要有科学有序的管理保障。三十五中着力建设校园云平台,借力信息技术来解决排课、选课等“走班制”带来的一些管理难题。


推动教育信息化 不仅需要理念还需具备素养

在朱建民眼中,STEM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的价值追求不仅是教知识,更是以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要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它是一种项目式学习。”

朱建民认为这种项目式学习和三十五中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的理念相通。“传统高中的实验室是分学科的,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只要你操作规程没有问题,最后得出的结果基本是确定的。目前,三十五中跟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合作建设了10个高端实验室,涉及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空间科学、航空航天、风洞等领域。高端实验室开展的实验和课题都是项目式的、探究性的,鼓励学生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的方案。”

朱建民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瓶颈是“理念”。“之所以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是因为学校的老师人数不够,也不是因为学校的数量不够,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第二个瓶颈,朱建民认为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因为“不具备相关的素养,想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也是无从谈起,我们要推动教育信息化,要从转变观念开始,要从提升老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开始。”

推动教育信息化 不仅需要理念还需具备素

大数据正在优化我们的教育

在信息化推动教育过程中,大数据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三十五中实行“走班制”后,老师借助大数据进行精细的学习诊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此外,三十五中正在研究利用大数据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我们正在借助大数据,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优化我们的运动方式、优化我们的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朱建民表示。

朱建民也在思考“怎么能够把这些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分享”。目前三十五中正在将十大实验室开发出来的135项课题放到线上,让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学到这些课程。“哪个孩子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在线上学完之后,可以通过线下预约的方式来我们的实验室做课题。”

朱建民表示,“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的是创新型教育,这也是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大校、名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主动输出课程、输出资源,这实际上也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我们的实验室课程争取今年年底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