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志成·媒体说】现代教育报以三十五中为典型报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模式”

11/18/2022 3:48:00 PM 阅读:1459次

北京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探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且呈现出起步早、起点高、顶层设计、体系化推进、全链条全要素培养等特征,从而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北京模式”。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那么,北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哪些好的做法?形成了哪些好的经验呢?一起来看!


一次偶然选择  一生因此幸运

2018年,对从小就喜欢捣鼓电动玩具的王正阳来说无疑是幸运的一年。这年,他被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录取了。

三十五中是一所特别注重育人模式改革的学校,科技与创新类课程是其一大特色。据学校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杜春燕老师介绍,2010年,学校联手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创办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从而拉开了与科技界联手育人的大幕。此后,学校相继加入“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各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了基于翱翔培养模式的基地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探索与实践,每年在培养正式学员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志成少科院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中,发展自带学员。

王正阳正是自带学员之一。只不过,当童心未泯的王正阳2018年走进三十五中时,尚不清楚这一点。

由于对科技感兴趣,王正阳成为学校雏鹰大家庭中的一员。加入雏鹰让他的“玩”有了正当性,他有段时间迷上了玩魔方和编程。凭借着兴趣,他和学长一起完成了三阶魔方复原程序——这是他在计算机上编写的第一个中大型程序。在王正阳眼里,做科研“既有趣又好玩”。

在成为雏鹰学员的日子里,王正阳学到的不只是科学知识,还培养了质疑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在科技课堂上,老师常常鼓励他们去讨论、去质疑,并通过实验去验证。在航空课上,老师要求他们不仅要完成设计,还要自己动手制作实际模型。王正阳说,“当遇到复杂或者需要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任务时,团队必须合作。在团队中做科技,带给我更多的是灵光一现和集体智慧。”谈及未来,王正阳表示自己“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为祖国科技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家分享

体系化全链条全要素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访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

#Q1 您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张毅:对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做今日培养,关键是培养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人,培养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有中国情怀的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做今天培养时,不是简单地多压知识、给学生做加速,让学生短时间内学很多知识,也不是简单地拓宽,更不是靠简单的高分来培育创新,而是要让学生脑中有疑问、心中有梦想、手中敢尝试,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量和创新的意愿,激活教师培育的动能,借力而非依靠外部的资源,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好人才储备。

#Q2北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总体呈现出什么特点? 

张毅:一是起步早、起点高。2007年,北京市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伊始,就确立了少年科学院项目建设方案,率先在高中阶段酝酿并推进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翱翔计划”,纳入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8年,由北京市教委牵头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负责主持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全部工作,推动形成科教合作共育人才的培养格局。十余年持续推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探索,正是教育、科技、人才整体构建,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今日培养实践。

二是顶层设计、体系化推进。北京通过科学制定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从研究引领、项目制定、课程开发、人员配备、平台建设、评价跟进等多个方面,形成纵横交叉、上下贯通、彼此协作、整体推进的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和共同体。2012年,市教委、市财政联合下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体系化开展研究推进、模式探索、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等工作,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今逐步呈现出区域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学校自主跟进的培养态势。

三是全链条、全要素培养。北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着眼于学生个性化需求,聚焦核心素养,致力于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以学生成长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从整体看,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探索实践跨越了常态,逐渐形成了机制体制创新的“北京模式”。

#Q3 北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张毅:北京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聚焦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带动骨干教师、专家和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形成了以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优势为依托,深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搭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脚手架”,形成了“大翱翔”人才培养体系。从最早的“计划”到现在“自主体系化培养”,推动形成了北京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整体培养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