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我校两项2020年北京市规划课题顺利开题

11/13/2020 7:00:00 PM 阅读:7032次

2020年11月12日、13日,我校两项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安澜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的《面向国际高中学生的化学学科中外融合课程的行动研究》,田紫煜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的《面向科学素养的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举行现场会议开题,两位负责人顺利完成开题答辩。


12日下午2点,安澜老师就《面向国际高中学生的化学学科中外融合课程的行动研究》(一般课题)进行汇报,逐一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文献检索、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的与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等。

针对为什么开展本课题,安老师分享到“不同课程的学业标准不同,有一些知识会在不同的年级与项目课程中出现重叠交叉或断层,导致学生的学习路径曲折,学校效率降低;同时为了兼顾中外两个课标的要求,时间受限,在教学上难免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学生进入海外课堂时,发现化学专业英语的适应能力受限,创新能力、思辨性思维、应用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均有待提高。”基于此,课题组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开发一套适用于国际高中学生的化学中外融合课程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落实化学学科科学素养,为国际部学生升学提供学术支持。

专家指导环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支瑶博士、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旌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教科院科管中心侯冬玲老师,对研究主题、文献分析、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等给予肯定,认为“本课题对解决国际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路径的现实问题,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内容完整,研究方法得当,预期研究成果明确。”同时,对于如何具体化、结构化研究内容提出详细建议,并对研究成果表示期待。最后,三位专家经过合议,一致同意课题开题。

专家合议之后,三十五中副校长、国际部主管校长王红军博士对该课题提出新要求:1.进一步提炼中、美、英化学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学科素养。2.深度思考、对比中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考核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强研究发现的辐射作用。


13日上午9点,田紫煜老师就《面向科学素养的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青年专项)进行汇报,逐一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文献检索、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的与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项目计划等。

针对为什么开展本课题,田老师分享到“开展这项课题的原因跟教师在机器人日常教学、社团、课题竞赛指导中的痛点息息相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未养成科学探究习惯且自我创新力较差、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不足,这些都是科学素养薄弱的表现,而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是提升科学素养很好的载体。”课题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激发学生科学素养、面向学生水平差异的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项目式学习模型,整理出优秀项目式案例集和线上资源库,将成果融入实践教学研究,以提高人工智能机器人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专家指导环节,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主任覃祖军博士、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付明霞主任、北京市石景山学校高级教师国际裁判王文精老师,经过合议认为“本课题研究目标清晰,研究内容系统并分层对应学习对象,研究方法恰当,论证严密,研究设计与实施规范可行”,最终一致同意本课题开题。同时针对后期落实,专家组建议继续完善科学素养的评价标准,并做好过程性记录,如学生实践的工程日志等。

专家合议后,三十五中副校长、国际部主管校长王红军博士总结到“名师与普通老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名师是用科研的方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希望教师能继续探究学生科学素养的衡量指标,并上升到方法论的形成,从而对其他学科也有辐射价值。王校长同时谈到“虽然科学素养的评价和测量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哪怕有一点点突破都是成长,鼓励大家勇于专研,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