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志成史话”之三十四:校办企业的骄傲

11/26/2019 3:04:00 PM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 阅读:2829次

“志成史话”之三十四:校办企业的骄傲

撰稿:恽阮 / 编辑:胡晓梅 吕曦 / 校对:张大陆

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对教育方针的意见:“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三十五中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于1958年创建校办工厂。几十年来,她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也有其光荣自豪的历史。无标题.png

校办厂这一新生事物刚成立时在社会上曾被一部分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为了能把工厂的生命维持下去,全校师生千方百计艰苦奋斗,翻砂、炼焦、制盐酸、装灯具、包丝棉、编皮条,做保险叉子、墩布夹子、锅支,刻象棋子,生产小椅子、小车轴等,前后做过的产品不下几十种。直到1965年上马了汽车农机配件“单档开关”,1966年上马了“汽车闪光继电器”,才开始有了稳定的产品,生产也开始步入正轨,从而成为北京市校办厂中产品最早纳入国家计划的单位。无标题3.png

校办厂坚韧不拔地顶住了来自各方的风浪和压力,即使在文革中也坚持生产,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自建厂以来没停过产、下过马的老校办厂之一。

她自建厂伊始就注意依靠社会力量办厂,厂校挂钩,横向联系,走出去,请进来。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关心支持教育,支持勤工俭学事业,促进了我校工厂的巩固发展,其产品“汽车闪光继电器”“拖拉机机油滤芯”自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远销东南亚、坦桑尼亚等地,为全市校办厂产品出口创汇开了先例。无标题4.png

我们的校办厂有计划地按年级安排学生到这里参加2-3周的生产劳动,鼓励师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工厂的条件,开展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学、生产、实验相结合”的探索。在校办厂里上结合课已成为三十五中的优良传统。这种三结合的教育尝试启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微信图片_20191125151211.jpg

校办厂始终坚持“聚财益教”的办厂方向,用自己的收益弥补国拨教育经费的不足,每年均有数万元直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完备实验室,添置体育器材,购买图书,整修操场,盖浴室,装暖气,美化校园,丰富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改善师生福利待遇,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三十五中能成为最早接待外宾的学校之一,被定为西城区重点学校,无疑离不开校办厂的助力。无标题2.png

校办厂是全市最早进行以留校青工充实办厂队伍的试点单位。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本着“文化补课到高中,技术培养有专长”的精神,就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工进行文化技术培训,提高了校办厂队伍的素质。

校办厂还是最早把教师组织起来,利用假期参加劳动,又以其创收开展外出旅游、观光学习活动的带头人。这在70年代初期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的校办厂依靠艰苦奋斗和逐年积累,于70年代末建起了两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北京市第一座校办工厂楼,同时更新了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流水线,树起了校办工厂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我完善的样板。无标题1.png

由于校办厂在勤工俭学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市、区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区级、市级及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她的办厂经验和有关情况作为专题在电影、电视片中播放,在报刊上宣传报道。1982年暑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校勤工俭学成果展览会”在三十五中举办,三十五中校办厂取得的成绩又一次传遍全国各省市。多年来,外宾来校参观,每看到学生在全神贯注的劳动情景时,经常赞佩地说:“这种办学精神太感人了!”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已不适合办企业,1998年三十五中校办厂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停办。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校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