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成史话”之四十六:历任校级领导名单
志成、新生、三十五中
“志成史话”之四十五:勤美严实 校园新风——校训礼赞(之二)
校训是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提高师生基本素质的具体内容,还是优良校风的全面体现。
“志成史话”之四十四:学校美育的创新之举
给学生制作校服,使学生仪表整齐划一,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使学生树立在校“以校为荣”,毕业后要学校“以我为荣”的观念,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志成史话”之四十三:校史资料的重要发现(之二)
1948年,志成中学编印的《毕业同学录》中,校长吴鉴所著《本校史略节略》记录了四川分校的有关情况。
“志成史话”之四十二:校史资料的重要发现(之一)
最近,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北平志成中学在1948年编印的高中第二十二班、川校第十一班《毕业同学录》。该书收录了吴鉴校长所著《史略节略》,这是一篇极具史料价值的文字,我们从中发现了极其重要的校史资料。
“志成史话”之四十一:投笔从戎 报效疆场
1962,中印边境形势紧张,印度扩张主义者觊觎我神圣领土,屡犯我边境,进行武装挑衅,战火一触即燃。为加强战备,这一年7月西藏军区决定在北京征召百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军,以充实特种部队,适应战争的需要。
“志成史话”之四十: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二)
2005年,三十五中被确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那充满拼搏奋斗精神的创建过程。
“志成史话”之三十九:两校合并迎接新考验
2001年6月19日,112中和35中两校正式合并。并校的原则是:一视同仁,稳步到位。原112中校址作为合并后的35中的初中部。
“志成史话”之三十八: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三十五中在发展进程中曾两次被确定为重点学校。
“志成史话”之三十七:厚植家国情怀 考场捷报频传
1977年底的高考,我校是考场之一。考试当天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等领导到三十五中考点来视察。
“志成史话”之三十六:接待五洲来宾 展示美好形象
1972年三十五中被指定为西城区外事接待单位
“志成史话”之三十五:民乐声声忆当年
音乐教室里鼓乐齐鸣。古朴典雅、跌宕起伏、委婉动听的旋律,从聚精会神的演奏者手里犹如一股清泉向外流淌。乐手们丝丝入扣的演奏吸引了众多的同学在窗前门外驻足围观。各种民族乐器的音响、音色的魅力,让人听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是60年前我校民乐队排练时的情景。
“志成史话”之三十四:校办企业的骄傲
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对教育方针的意见:“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三十五中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于1958年创建校办工厂。几十年来,她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也有其光荣自豪的历史。
“志成史话”之三十三:华侨老师写真
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及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反华排华事件,华侨华人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许多人被迫返回祖国。1959年底到1960年初,印尼政府开始武力迫害华侨。印尼各地特别是西爪哇地区对华侨施展了禁止营业、武力迫迁、逮捕拘禁等残暴手段,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1959年至1967年,印尼当局多次发动大规模排华,先后有20多万华侨被迫回国。
“志成史话”之三十二:搭建艺术教育的舞台
20世纪50年代,在三十五中南院一端的天桥左侧,有一道令学生们驻足的“风景线”——展示学校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布告栏。篮球、足球、田径为传统优势项目;航海舢板队、摩托车小组、跳伞队、哑铃操队、游泳队、藤圈队等校园活动相当活跃;舞蹈队、合唱团、曲艺团、京剧社等文艺社团也很活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