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鲁迅背后的中国课程纲要

image.png

课程名称

鲁迅背后的中国

课程领域

语言与文学

总课时

24课时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开设学段

7-8学段

招生人数

10-20

教室要求

授课教师

姓名

杨宗蓉  

教育信条

守住良知——给教育以真、善、美

性别

手机号

15652970185

有关教学经验

2013-至今  北京35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鲁迅书院专职研究员  鲁迅课题指导教师

2016年 北京市35中学  鲁迅“立人”讲解团 指导老师

2017年 《红楼梦》与大观园  选修课授课教师

课程简介

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专制政体结束,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这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更是中华文化的一次伟大复兴。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在于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他振臂一呼“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然而,何以有关?他作品里“铁屋子”与“光明世界”意象便是答案。旧中国满篇仁义道德,归结为“吃人”二字,在这一灾难深重的壁垒里面,躺着熟睡的人,也有少数几个清醒的人,还有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以及看客们,对于这几种人,鲁迅都给予深切的同情与批判,其最终宗旨在于“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以寻求光明世界。究竟这“光明世界”何时到来?是否已经来到?今天仍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课程目标

1、本课程与高中语文教学互为补充关系;

2、探索“立人”宗旨背后的基石和可能性;

3、引导学生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进而读懂当今社会;

4、思索鲁迅的现实意义。

 

课程地图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成果

黑白之辩:《呐喊自序》

    《影的告别》

新课讲授式

了解鲁迅的思想内涵、文化诉求;开列学生阅读书单。

“铁屋子”里的人:知识分子、看客、被损害者

           

新课讲授式+启发式

学生对鲁迅作品概貌有一整体把握;按兴趣分课题组。

“看客”组:汇报与答辩

研讨形式

其他两组讨论与深化,师补充。作业:“片段选读”“鲁迅作品朗读”。

“牺牲者”组:汇报与答辩

研讨形式

其他两组讨论与深化,师补充。作业:“片段选读”“鲁迅作品朗读”。

“知识分子”组:汇报与答辩

研讨形式

其他两组讨论与深化,师补充。作业:“片段选读”“鲁迅作品朗读”。

“光明世界”是否到来了?

鲁迅的当代性

诵读+小组小论文

学生朗读各自的片段,其他两组作评委,评出优秀组,给予奖励;提交小组小论文

学生成绩评价方案

板块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分值

过程性评价方案

考勤

全勤(15)迟到(-1/次)、早退(-1/次)、病假(不减)、旷课(-2/次)

15

课堂表现(发言、小组合作等)

发言可包括次数、语言表达流利、答案切中要点。

小组合作可包括个人参与度、小组表现

35

学习成果(随堂测试、汇报、作品阶段性成果………

以作品阶段性成果为例,可包括基础知识,技术性,创造性,艺术性

50

终结性评价方案

考试、论文、项目作品演讲汇报……(根据情况设置)

以作品阶段性成果为例,可包括基础知识,技术性,创造性,艺术性

100




……



备注

 

对鲁迅作品、中国现代文学感兴趣,对中国现实关注的同学,欢迎你加入此课程。